在居住空间的设计逻辑里,卧室往往是最能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的场域——它不仅是休憩的物理空间,更是私人情绪的容器、生活节奏的锚点,作为万科集团的首席建筑设计师,逯薇在《小家,越住越大》等著作中反复强调:卧室设计的核心,是让空间服务于人的真实需求,而非被“网红风格”“样板间美学”绑架,她提出的“居住学”理念,在卧室空间里体现为对功能、收纳、光线、材质的精细化考量,最终让这个“私人领地”成为真正滋养身心的“充电站”。

逯薇 卧室

从“睡眠区”到“生活场景”:卧室的功能重构

传统观念中,卧室的单一功能是“睡觉”,但逯薇认为,现代人的卧室早已是复合型生活场景:清晨在此换衣化妆,午后在此阅读放空,夜晚在此辗转思考,甚至偶尔会成为居家办公的临时空间,设计卧室的第一步,是明确居住者的“行为清单”——每天在卧室里做什么?需要哪些工具?如何让这些行为更顺畅?

她举例说,如果习惯睡前阅读,床头两侧必须预留“可调节角度的阅读灯+随手可放的小边几”,而非用主灯的强光打破氛围;如果有晨起化妆的需求,梳妆台的位置要避免背对窗户,保证自然光打在脸上的柔和度;若卧室兼作临时办公区,则需用“折叠桌屏”或“可移动书架”实现“办公区”与“休憩区”的快速切换,避免长期堆叠带来的杂乱感,这种“以行为定布局”的逻辑,打破了“卧室=床+衣柜+床头柜”的刻板公式,让空间成为“动态的生活剧场”。

收纳:让“隐藏”与“展示”达成平衡

“收纳的本质不是‘塞东西’,而是‘让物品各得其所’。”这是逯薇在卧室设计中最常强调的观点,她指出,卧室杂乱的根源,往往在于“收纳动线”与“使用频率”的错位:常用的衣物堆在床尾,不用的物品却占用了衣柜黄金区。

针对卧室收纳,她提出“三区法则”:

逯薇 卧室

  • 高频区(触手可及):衣柜中1.2米-1.6米的高度,用于当季衣物、内衣袜子等,用抽屉分隔盒分类,避免“翻找时全翻出来”;
  • 中频区(弯腰可取):衣柜底部80厘米-1米的空间,用抽屉式收纳箱存放换季衣物、床品,标注“冬季被褥”“夏季T恤”等标签;
  • 低频区(需借助工具):衣柜顶部2米以上的位置,用真空压缩袋收纳过季物品,或放置不常用的旅行箱、装饰品。

除了“隐藏式收纳”,逯薇也鼓励在卧室保留少量“展示区”——比如一块洞洞板挂饰项链、手链,或一个开放格摆放香薰、相框,让空间有“生活温度”,但需注意“展示量”:物品不超过开放格的60%,避免从“收纳”变成“堆积”。

光线与色彩:营造“情绪价值”

“卧室的光线,应该是‘温柔的拥抱’,而非‘刺眼的探照灯’。”逯薇对卧室灯光的设计极为细致:主灯建议选择3000K-4000K的暖白光,亮度不超过300流明,避免睡前光线过亮抑制褪黑素分泌;床头灯需带“无极调光”功能,方便睡前调暗;若卧室有飘窗,可加装“可透光不透明”的百叶帘,既保护隐私,又让光线均匀漫射。

色彩上,她主张“低饱和度打底+小面积提亮”,墙面、天花板建议用米白、浅灰、燕麦色等中性色,作为“情绪缓冲带”;床品、窗帘可选择比墙面深一度的同色系,增加层次感;小面积亮色(如墨绿床头、姜黄抱枕)可作为“视觉焦点”,但单空间不超过3种颜色,避免视觉疲劳,材质搭配上,棉麻床品、木地板、羊毛地毯的组合,能通过触感差异提升“舒适度”——毕竟,卧室是“用身体感受”的空间,而非“用眼睛欣赏”的样板间。

家具选择:尺寸比“颜值”更重要

逯薇在《小家,越住越大》中反复提醒:“买家具前,先量卧室的‘长宽高’和‘门窗位置’,别让1厘米的误差毁掉整个布局。”她举例说,衣柜深度建议60cm(标准衣架宽度不超过55cm),若做嵌入式衣柜,需预留3cm-5cm的散热缝;床的高度建议45cm-50cm(与床头柜齐平),方便随手放水杯;床头柜宽度不超过40cm,避免过道拥挤(标准过道宽度需保留60cm以上)。

逯薇 卧室

对于小卧室,她推荐“多功能家具”:比如带储物功能的床(床底抽屉可放换季被褥),可折叠的化妆桌(不用时收起节省空间),或“悬空床头柜”(底部留空可放拖鞋,方便扫地机器人进出),这些设计看似简单,实则是基于“空间利用率”的精准计算——毕竟,卧室的“好住”,从来不是“看起来大”,而是“用起来爽”。

卧室设计核心要点速览

设计维度 核心原则 逯薇建议
功能布局 以行为定布局 列出“每日行为清单”,预留阅读、化妆、办公等场景的专属区域。
收纳系统 按频率分区+隐藏为主 高频区用抽屉,中频区用收纳箱,低频区利用顶部空间,展示区不超过60%。
灯光设计 多层次光源+暖色调为主 主灯3000K-4000K,床头灯可调光,避免强光直射,保留自然光柔化选项。
色彩材质 低饱和度基底+触感舒适 墙面用米白/浅灰,床品/窗帘同色系系搭配,小面积亮色提亮,材质首选棉麻/木材。
家具尺寸 精准测量+多功能优先 衣柜深60cm,床高45-50cm,过道宽60cm以上,小卧室选折叠/悬空式家具。

FAQs

Q1:小卧室(不足10㎡)如何实现“睡眠+收纳”两大功能?
A:逯薇建议采用“向上发展+纵向压缩”策略:选1.2米宽的窄床(而非1.5米标准床),床底做抽屉收纳;衣柜用“顶天立地”式设计(顶部封顶,避免积灰),内部用挂衣区+抽屉区组合(挂衣区挂当季外套,抽屉区放内衣袜子);墙面装洞洞板或搁板,替代床头柜,放置书籍、眼镜等小物;若空间允许,在床尾放一个折叠化妆桌,不用时收起即可,关键是“减少实体家具”,用“嵌入式+悬挂式”释放地面空间。

Q2:卧室收纳总“反弹”,如何保持长期整洁?
A:逯薇认为“收纳反弹”的根源是“物品总量超过空间容量”,她的解决方案是“定期断舍离+建立归位习惯”:每季度做一次“物品审计”,扔掉/捐赠一年未用的物品(如过期的护肤品、不再穿的衣服);给每类物品固定“家”(如袜子放在床头柜左抽屉,眼镜放在洞洞板右侧挂钩),并在家人间达成“用完归位”的共识;衣柜用“标签分类法”(如“上衣区”“裤子区”),即使老人也能快速找到位置,避免“冲动购物”——买任何物品前先问自己:“这个物品有固定位置吗?我能轻松归位吗?”